2025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严格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版)》命制。试题设计科学合理,难易适中,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既有基础性、探究性、综合性,又有应用性、创新性,激发了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体现了物理学科独有的育人魅力。
一、立德树人,发挥育人功能
试题将价值引领渗透于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中,体现了我国先进的科技成果,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恰当融入试题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关注科技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试题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学科育人价值,使学生在作答中真切感受到物理与生活、文化、科技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和信心。例如第16题“指南鱼”所选素材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3题端午节龙舟比赛的描述,悄然唤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回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除古代成就外,试题也非常注重我国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例如第9题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第6题新一代铝合金材料——高镁轻强铝等,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2.贴近学生生活,厚植家国情怀
试题聚焦社会热点,捕捉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例如第13题以我国首列氢能源文旅列车“氢春號”为情境,既便于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作答,又培养了学生关注科技进步,热爱家乡的赤子情怀,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思政。
二、依标命题,落实减负增效
试卷整体清新流畅,难度适中,结构合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命题素材大多来源于教材,如冰块的熔化,扩散现象中“花香四溢”,酒精检测仪、飞机的升力等。第19题从学生必做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出发,并加入“核桃夹”,兼顾了对实验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第20题用教材中“三峡船闸”作为原型,从连通器概念的认识到对连通器原理的理解,自然地融入浮力、压强和密度知识,并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层层深入,在头脑中构建三级闸室各阶段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节点的模型。
试卷在做到创新与灵活的同时,降低了思维难度,减少了阅读量和计算量,引导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三、创设情境,提高科学素养
1.精心创设试题情境,彰显学科应用价值
试卷传承了长春市物理学科试题的优良传统,立足大单元理念,依托真实情境,搭建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的桥梁,并通过情境的设计,优化设问角度,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1~13题分别围绕水陆两栖灭火飞机、智能鞋垫及氢能源文旅列车展开设问,三个情境统整了14个具体问题,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增强了试题的结构化,有利于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
2.注重科学素养考查,强化关键能力培养
试题通过多维度情境构建,在坚持开放度与综合性的同时,注重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如14题中水的沸腾实验,让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提出探究问题。19题对电路提出改进建议,强化了科学探究中对于“问题”“交流”要素的考查,且以科创小组设计的提示器为情境,巧妙地将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考查欧姆定律、电流与电路、定值电阻及小灯泡的I-U图像等有关知识,让学生逐步理解提示器的工作原理。
四、教考融合,引导教学提质
以教定考,以考促教。试题以学生常见知识,必备能力为基点,通过巧妙的设问与文字引导,搭建学生思维“脚手架”,自然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应用。如第20题压轴题,便于基础扎实、素养稳定、思维良好的学生检索出教材或习题中的线索,并结合关键要素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综合,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此类试题旨在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减少对偏、难、怪题的过度训练,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总之,2025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聚焦核心素养,引领课堂教学,通过精准考查、创新命题与价值渗透,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减负提质、素养导向的范例。
初审:于子然 复审:马德刚 终审:李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