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春市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紧扣《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学科知识、核心素养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试题通过创新命题形式、优化情境创设、强化能力考查,在传承中突破、在守正中创新,不仅检验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更落实了“以考促学”要求,推动良好教学生态的建设。
一、坚定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试题着重强化“四史”学习,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求“系统全面地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强化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第27题,以“故宫”这一中华文明的标识性符号创设试题的情境,彰显了试题的文化立意。试题通过紫禁城名称的由来,考查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通过对故宫近代发展历程的写作,考查中国近代化探索史、抗争史;通过新时代故宫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故宫所展示的“中国形象”,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的突出特征。再如第10—17题,着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使命而生,循初心而行,引领中华民族走出一条迈向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第14题考查“铁人精神”,引导学生在信仰的旗帜下,挺起如钢似铁的民族精神脊梁。整套试题以全新的情境落实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二、立足学科本质聚焦核心素养考查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知识的基本结构建立在时间顺序的基础上,所展现的历史进程以时间为坐标,历史的发展、变化、延续也需要通过时间体现出来。”第9题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置于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考查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第26题把“时间”作为研究的对象,考查人类历史上的天文历法、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展现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试题设问既考查基础能力也兼顾高阶能力,既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学科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考查核心素养中的基础条件,也强化历史学习的理论指导。第26题(2)考查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或事物作出合理的解释与简要评价的能力。
命题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必备能力,提升学生学会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定基础。如第1、2、3、6题考查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教材和教学活动中所提供的可信史料,辨别其中的含义。第26(3)“把问题放到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中去考察其前因后果”,考查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高阶能力,是对课程标准“创新性”“应用性”要求的回应。
三、推动教考衔接培育良好教育生态
遵循课程标准,严格依标命题。在考查内容范围上,注重体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突出全面性、典型性,引导初中教学深刻认识和对照课标,设计和组织教学的重要意义,做到应教尽教。
深化基础性考查,引导教学提质增效。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主干知识点的覆盖面及合理分配。试题深度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巧妙地进行了情境的合理创设,如第1、3、4、6、9题情境创设素材源自教材。命题体现了多学科的融合,素材多样,生动鲜活。以考古发现、文献材料、战争形势图、流程图、折线图、柱状图、表格、资料卡、民间谚语、名人名言等多样化的素材,生动呈现了考查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凸显教育考试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注重思维考查,引导学习方式转变。中考命题通过设置开放性设问,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比如26(4)小题,以史实论证材料观点,史论结合,对学生宏观认识和把握历史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26(6)要求学生依据材料谈对时间的认识,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
总之,2025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以“守正创新”为基调,在稳定中彰显学科深度与育人温度,筑牢“必备知识”根基,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重基础、强素养、融价值”的清晰指引,回归历史学科本质、呼应时代育人需求,对后续历史学科教学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
初审:于子然 复审:马德刚 终审:李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