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为扎实推进“双新”改革落地,深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实践,长春市实验中学立足“一核五线,三个中心”教学理念,深入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本次活动以“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赋能学生思维成长”为主题,通过课堂观察、集体研讨、专家点评等形式,全面检视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助力教师团队专业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根基。
高一年级学科骨干教师精心准备,薛红利校长、杜艳蕾副校长、教务处于明波主任、教师发展中心初海丰主任、高一年级张秀丽主任全程深入课堂听课,并与学科备课组展开课后研讨,每一位授课教师,都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展现出独特的教学风采。
课堂观察与发现:素养落地,思维开花
步入高一年级IE班的课堂,一种别样的活力与张力扑面而来。教师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巧妙地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每一堂课的血脉之中。
以核心素养为锚点构建深度课堂
陈晔,长春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高级教师。吉林省骨干教师,长春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长春市骨干教师、教学新秀,“万人援疆教师”优秀教师,获吉林省委组织部嘉奖,高职高专单招考试命题专家组组长。本节课授课内容为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的《庖丁解牛》。
本课教学设计紧扣文本核心,围绕文言知识、语言技法与思想内涵展开,落实文言词汇、句式等基础目标,通过核心问题的精心设计和导向,遵循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分层推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思想。课堂采用小组合作、质疑讨论等互动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庖丁解牛过程与庄子思想的关联,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探讨“养生之道”的现代意义,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强化知识迁移能力。教学设计不仅解析了庄子“依乎天理”的哲学观,还通过拓展儒道思想对比,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思辨素养的培养目标。
李霖,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曾获东北三省四市教学设计类一等奖,教学课例类一等奖,长春市“兼职科研员”课题论文三等奖,中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技能等级C级证书。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六章第二节《向量的加法运算》。教学设计践行我校“一核五线,三个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创设物理背景为情境,由位移的合成和力的合成得到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而探究两共线向量的和向量如何画出,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探究,在问题解决中发展思维能力。最终由学生自主归纳出两向量的模和它们的和向量模的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向量三角不等式。整节课情景线和思维线较为清晰,培养了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的学科核心素养,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刘忻竹,中共党员,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专业八级,中学一级教师,长春市骨干教师,长春市教学名师,“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中学生英语翻译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学生指导教师。
本节课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设计了一节写作复习课。写作任务为你对互联网的看法,内容包括互联网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及互联网的使用建议,将本单元的主要话题充分融合。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词到句再成篇,教师引导学生将单元词块按照主题意义来归类梳理, 再从教材的语篇中精选出和写作话题相关的表达,最后使用提取的词块和表达完成写作练习。通过在脑海中建构围绕单元主题意义的词汇语义网,激活学生的被动词汇,加强基于主题意义的词句理解,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话题词块,构建丰富的话题语料库的目的。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活自主学习力
王维,中共党员,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物理)专业,曾在2023年长春市教学名师评选活动中荣获高中物理学科三等奖 ,2023年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吉林赛区竞赛中被评为优秀教练员,长春名师云课教师。
本节课是高一第六章圆周运动中的专题《圆周运动的传动问题和周期性问题》。教学设计践行我校“一核五线,三个中心”的设计理念,以知识竞赛,AI手段引入,并通过创设生活中的不同传动方式的情境,引发学生课前思考。按照知识脉络,设计了两大主线任务,分别是传动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入随机抽选功能辅助教学,达到了评价的良好效果。整堂课中,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成功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柳莹,长春市实验中学化学教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长春市骨干教师,长春市教学新秀,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教练员,省名师工作室成员。
本节课从工业合成的科学史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展现化学物质学习框架: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重点讲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对其实验进行了拓展和深入挖掘,开篇介绍氨的用途,氨能做制冷剂以及侯氏制碱的用途反推氨的性质;强调物理性质的易液化与极易溶于水的性质,反推结构上与氢键相关;氨能够制肥反推性质上能与酸反应,结构上反推氨有孤电子对能与氢离子的反应,氨能制硝酸、制氮气、能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泄露反推氨有还原性反推结构氮处于氮元素最低价。
以“双新”改革为引擎创新教学范式
王笑晗,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长春市实验中学思政教师,担任高一年级政治组长、班主任。吉林省高中政治张艳名师工作室成员,吉林省骨干教师、吉林省教学新秀、吉林省思政教学委员会委员、长春市骨干教师、长春市教学新秀,长春市青年学科带头人,长春市考试评价委员会成员、曾获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大赛三等奖,吉林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长春市十佳教师,长春市“我身边的好教师”等荣誉称号。
本节课为高一文科创新班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课,学生展示了假期调研社会课题的成果,并撰写了名为《关于长春市视障群体“全息导航”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建议》和《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长春文物“云上博物馆”的提案》。本课用议题式教学开展活动型课程,让学生充分参与政治生活,体验民主实践,提升了学生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于冬萃,中共党员。201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硕士学位。长春市骨干教师,长春市“五师”技能大赛一等奖,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征集评选课例一等奖。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15班学生。在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下,针对15班学生基础较好、理解能力突出的条件,适当提升难度,加深深度。以大单元教学为引领,解构教材的同时整合教材,带领学生梳理出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整体结构。整节课线索清晰,实用性强,结合新高考趋势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同时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李焕君,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30年,教授过15届高三。高级教师,市骨干、市命题委员、市学科中心组成员、市人才库、学科竞赛教练、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市名师云课录制教师,参与省、市学科命题,东北三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长春市集备指导教师。
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植被》,以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为核心,通过植被与自然要素的互动关系构建了生动的教学情境,展现了自然地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学以某区域植被演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水热条件、土壤特性与生物群落间的动态关联,将抽象的地理整体性原理转化为可视化的生态图谱。本节课成功构建了“原理-案例-实践”的认知闭环,为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优质范式。
课后听课评课研讨:思想交锋,智慧共酿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示范如灯塔照亮教学新方向。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聚焦课堂教学,在思维碰撞中提炼经验,于智慧共享中探寻突破。“以评促教,以教促学”通过评价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骨干教师示范课践行了学校的“一核五线,三个中心”教学理念,为打造市实验的“金课堂”树立了标杆。
目标线精准锚定核心素养,将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导学案突出问题设计,课堂上通过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现象观察到本质的探究,思维线搭建认知发展阶梯;精心设计的真实情境,将抽象问题与现实问题对接,实现情境线创设真实问题空间;教学活动设计体现“做中学”理念,确保学生参与知识建构,活动线促进实践参与;课前通过预习诊断学情,课中进行过程性评价,课后设计任务单实施反馈,评价线实现全程质量监控。
薛校长肯定市实验的老教师敬业认真,有情怀,与时俱进,中青年教师积极向上,有担当,乐于研究,备课组研讨氛围浓。杜校长强调从高一开始站位高考,进行学科内容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打造市实验的“金课堂”。
沉淀与展望:坚持初心,砥砺前行
此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既是对教学经验的凝练传承,更是对课堂革新的深度探索。活动中,骨干教师以精妙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情境创设和高效的师生互动,展现了扎实功底与创新智慧;同时,通过多维评课与反思研讨,我们也看到,老师们的课堂在学生思维的启发上、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在学习任务的安排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让课堂真正成为高阶思维的孵化场。
未来,我校将继续以骨干引领为支点,以教研共生为引擎,推动全体教师在理念更新、模式创新中实现专业进阶,激励教师以优课为镜、以问题为梯,在深耕课堂中打磨教学艺术,于反思迭代中突破专业瓶颈。让我们以匠心致初心,以笃行践使命,共绘“优教共享、育见未来”的教育新图景,共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新篇章!
初审:初海丰
复审:杜艳蕾
终审:韩作伟 薛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