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我身边好教师事迹展播

扎根农村 初心如磐

时间:2022-08-01 09:49 来源:长春市教育局
【字体: 打印

    大家好!我叫张成敏,1999年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德惠市同太乡苇塘村小学,自此,开启了我22年的乡村教学之路。22年来,我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孩子的成长、成才;目睹了乡村学校教学条件的跨越式发展;收获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幸福。

当年21岁的我来到这所建校几十年的村小,看到的是简陋的校舍、颠簸的土路、低凹不平的操场。上课铃是敲一块吊在树上的铁疙瘩,饮水是吱吱摇着辘轳的深水井。每天上班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的教室四面透风,我要和学生一起搭冒烟的小火炉取暖。面对这些,初为人师,虽有些不熟练,倒也乐在其中,慢慢的我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全能”老师。从小在乡村长大的我根在这里,梦也在这里。

记得2004年,由于多位代课老师相继离职,班主任严重不足,在没有休完产假的情况下,我主动请缨接了学校最乱的一个班,面对上课不守纪律、接话顶嘴,下课在小树林约架的学生,我决定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家访。同为乡村教师的爱人和公婆也特别支持我的做法。于是,家访成了我休息日最重要的事情。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不知走坏了多少双鞋,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有一次,家访的学生家离得太远,爱人骑摩托车送我,雨后乡村的路泥泞难行,我和爱人双双摔进路边的深沟,爱人小腿骨折,在家整整休养了半年。尽管如此,我依然没有停下家访的路。通过家访,我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并对他们因材施教。我的行为感动了孩子和家长,孩子们行为习惯上的进步、家长们发自内心的感激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也更加笃定了我作为乡村教师的选择。多年后,考入北京交通大学的马苏望,特意回来看我,他对我说:“老师,您是我最想感谢的人,您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理想,让我知道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是呀!乡村孩子对外面的世界知道的太有限了,我要竭尽所能为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们飞的更高、更远。

这几年,乡村外出打工的人数增多,我所在的村小,一半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尽量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孙玲同学,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她和弟弟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患有过敏性紫癜的她,有好多食物都不能吃,一个苹果,一碗大米饭都可能让她病上一周。她性格孤僻,寡言少语,略带羞涩的眼神总是逃避,经常一个人呆在角落里,有时会摔东西,偶尔还会划伤自己,年迈的奶奶对此很无助。为了让孙玲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我特别关注她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动态,也想了很多办法:早课前,为她梳漂亮的小辫子;下课时,单独找她谈心;放学时,牵起她的小手,把她送到门口;有时会把她带到家里,和女儿一起玩,为她做适合的饭菜。不知不觉地,她愿意和我说话了,也能主动找同学玩了,看着她渐渐地融入班级中,我无比欣慰。这些留守儿童,他们不能和爸爸妈妈哭诉自己的委屈,老师就是他们最信赖的倾诉对象。这也让我意识到老师的爱和陪伴对留守儿童有多重要。我的爱能改变更多孩子的生活、能给他们的人生增添色彩,能让他们学会爱与被爱,我一定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守护在他们身边!  

22年来,我也有过动摇,女儿上小学时,因为距离单位较远,只好把她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每周只能见孩子一面;工作成绩优异,领导数次想抽调我到中心校……一次次的纠结,一次次的坚守,因为我深知,我舍不得一张张天真稚嫩的笑脸,舍不得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舍不得一颗颗需要被呵护关爱的幼小心灵,舍不得下课了还在争论数学题的孩子们,舍不得刚塞到我手里还带着体温的黑悠悠、蒲公英、野雏菊……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如今,我依旧每天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任岁月变换、时间更迭,我依然坚守着当年的情怀,22年矢志不渝,不忘初心,默默地耕耘着,做着叶的事业,守望着每个乡村孩子的梦想。回首走过的22年乡村教学之路,我累并快乐着、苦并幸福着。我已深深爱上了苇塘村这片希望的田野,“春蚕吐丝织锦缕,做烛抛洒万里光”,我甘为人梯,愿无私奉献,用爱心和专业素养诠释教师的涵义,扎根农村,初心如磐!